Home 香港IPO testing

testing

| 2025-09-09 14:32 星期二 | 香港IPO

基本资料

公司名称:
预计上市日期:
募资用途:
绿鞋机制:
保荐人:
基石投资者:

新股发行信息

招股价区间:
发行股数量:
每手股数:
最低申购金额:
发行股占比:
预计市值:
市销率:
市盈率:

公司概况

商业模式分析

主营业务
禾赛的主要收入来自激光雷达整机销售,即向汽车厂商(OEM)、一级供应商和各类机器人企业销售激光雷达传感器。此外,公司少量收入来自工程服务,包括为重点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激光雷达研发、设计和验证服务等[31][32]。按应用领域分,公司收入涵盖乘用车ADAS前装、商用车无人驾驶、机器人物流配送等。其中ADAS车载市场是增长重点,占比逐年提升:例如2023年来自ADAS的收入大约占总营收的31%(客户A和F合计约31%[33][34]),其余来自无人车和机器人领域。地域上,早期收入主要源自国内机器人/无人驾驶项目,但近年随着国际业务拓展,海外ADAS项目贡献增多——2022年海外收入占比约42%,2023年提高至47%,不过2024年因某海外项目放缓占比回落至25.7%[35]。总体来看,公司商业模式以硬件销售为主(一次性出售雷达传感器获得收入),目前尚未形成明显的SaaS或订阅式经常性收入模式。不过,在为重点车企提供定制研发服务、以及未来通过云端升级等方面,存在向客户收取软件服务费的潜在机会。
目标客户
禾赛的客户主要包括全球乘用车主机厂和自动驾驶玩家。在ADAS领域,公司已进入理想汽车、极氪、零跑等新势力车型供应链[36];并于2024年拿下“一家欧洲顶级整车厂”的独家量产定点项目,将在未来数年为其多款燃油车和电动车平台供货[37]。在无人驾驶领域,客户涵盖美国硅谷科技公司、中国Robotaxi企业(如百度Apollo、文远知行等)以及机器人厂商。根据披露,2022-2023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53.1%和67.5%,具有一定集中度[38][39]。2023年最大客户是一家美国汽车制造商(推测为Ford/Argo体系),贡献收入约人民币5.33亿元,占比28.4%[40][41];第二大客户为一家中国新能源车企(理想汽车),贡献4.80亿元,占25.6%[33]。其余主要客户包括一家具备激光雷达自研能力的中国科技公司(华为,收入估计2.3亿元)、一家具备投资背景的中国车企(猜测为比亚迪或吉利,1.02亿元),以及中美数家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如文远、Cruise/Motional等,各占营收3~5%)[34][42]。客户集中在少数头部项目意味着订单波动风险:例如一位美国客户暂停自动驾驶项目,导致禾赛对其销售在2024年明显下滑[43]。但另一方面,这也体现禾赛产品已打入全球顶尖OEM和Robotaxi公司的核心项目,订单含金量高。
收入来源
禾赛的竞争优势来自技术领先的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本土供应链整合。公司在激光雷达关键器件ASIC芯片、激光发射接收组件、信号处理算法等方面深耕多年,自主开发了专用激光雷达芯片,使成本和性能大幅优化。2022年推出的AT128率先实现车规级大规模量产,以低于$500的单价提供高性能远距探测,在行业具突破性[44]。公司还建立了垂直整合生产基地(如2023年投产的杭州“赫兹工厂”),实现从光学组装、校准到整机测试的自动化生产,单月产能达数万台。这种规模效应使禾赛具备成本优势,随着产量爬坡,单位成本下降,毛利率已从2023年的35.2%提升到2024年的42.6%[20]。另外,禾赛的跨领域客户基础(ADAS和机器人数百家客户)也是宝贵资源,使其获取海量使用反馈和数据,不断改进产品可靠性、满足不同场景需求。这些核心能力形成了一定进入壁垒,有助于公司保持领先地位。
核心资源
目前公司尚处于快速扩张期,追求占领市场份额,因此总体薄利多销。单位售价(ASP)方面,随着出货量暴增呈下降趋势:早期高线束机械激光雷达售价数万美元,而近期大批量交付的ADAS雷达(如AT128)单价已降至几千元人民币级别。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仅增10.7%[20],但销量可能增长数倍,显示ASP显著降低。这符合车载雷达大规模前装时“用价格换市场”的策略。毛利结构上,硬件销售毛利率在40%左右,硬件毛利=售价–制造成本,规模效应和自主芯片使公司在业内毛利率领先。由于业务模式以直销硬件为主,成本结构中制造成本和材料占比高,研发投入也很大(2024年研发费用8.56亿元,占收入41%[45])。不过公司当年获得了美国OEM的一次性研发补偿款2.03亿元,冲回部分研发成本[46]。期间费用方面,销售费用率约7~9%,行政费用率约15%,研发费用率在40%左右,整体营收规模扩大后费用率正逐步下降[47][48]。公司当前仍在盈亏平衡附近: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小幅为正(非GAAP净利¥1,368.8万)[22],反映出扣除股权激励等非现金开支后主业已接近盈利。未来随着汽车前装项目放量,每个车型定点后有数年稳定供货期,单项目达产后预计回本周期可在1~2年实现(即项目盈亏平衡点),后续将贡献持续利润。因此,公司商业模式在成熟汽车供应链中属于“高研发投入、前期亏损—>规模上量后单位成本下降—>逐步盈利”的典型路径,当前正从投入期向产出期过渡。
成本结构
禾赛近年来营运现金流表现优于会计利润,主要由于存货和应收周转加快、以及预付款收入。一方面,公司2023、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净流入(2024年经营现金净流入约¥0.86亿元)[49][50],表明随着收入增加,客户回款和可能的预付款支持使现金状况稳健。另一方面,公司的存货周转良好,大规模量产降低单位成本的同时,并未出现库存积压。总体资产负债表相当健康: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等价物达¥28.39亿元[51],有息负债仅约¥1.68亿元短期贷款[52]。较强的造血能力和现金储备使公司能支撑后续产能扩张和研发投入,商业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行业与市场分析

市场规模
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感知的核心传感器,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约3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1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6%[53]。展望未来,随着ADAS在量产车的渗透和无人驾驶技术逐步成熟,预计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71亿美元,2024-2029年CAGR进一步提高至约61.2%[53]。值得注意,中国市场增速更为迅猛,政策和新势力车企推动下,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及增速大幅超越其他地区[54]。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激光雷达应用市场,为本土厂商提供了优渥土壤。
行业格局
当前激光雷达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两超多强”局面——据2024年收入排名,禾赛科技位列全球第一,营收约2.67亿美元,市占率17.0%[55][56]。紧随其后的是公司A(华为,估算收入~2.30亿美元,占14.9%)和公司B(疑为速腾聚创RoboSense,2.26亿美元,14.3%)[56]。再次是公司C(可能为Sagitar等新锐,~1.50亿美元,9.6%)和公司D(法国汽配Tier1法雷奥Valeo,~0.90亿美元,5.8%)[56][57]。可以看出,中国厂商在前五中占据至少三席并包揽前三,显示中国在激光雷达产业的崛起。其中华为自2020年布局激光雷达,凭借资金和整车资源迅速成为主要玩家;速腾等创业公司在国内Robotaxi领域积累深厚。欧美方面,传统供应商Valeo依靠Audi等项目保持一定份额;新创公司如Luminar等由于量产进度所限,2024年尚未进入前五行列(Luminar收入约7500万美元,市场份额<5%,排名稍后)[58]。整体来看,行业格局正从多玩家小规模试产阶段,逐步向赢家逐鹿、头部集中演进。随着车载激光雷达从选配变为高阶车型标配,具有技术和产能优势的少数厂商将获取大部分订单,中小玩家可能被淘汰出局或并购。典型案例是美国两家先行者Velodyne与Ouster在2023年选择合并以整合资源[59],可见行业已经开始洗牌。
行业趋势与增长
激光雷达行业的高速成长主要受汽车高级别自动驾驶和工业智能化两大趋势驱动。一方面,各国安全法规和消费者需求推动L3级以上自动驾驶功能上车,激光雷达因其距离远、精度高、全天候的感知能力,正成为新车型升级ADAS的关键传感器(如国内新上市的新能源车型普遍搭载1-2颗激光雷达作为卖点)。随着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激光雷达有望从高端车型逐步下探至中端车型,渗透率快速提升。麦肯锡预计2030年全球搭载激光雷达的乘用车将达数百万台规模,这是行业最主要增长引擎。另一方面,在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基础设施等非汽车市场,激光雷达正打开新应用:无人矿卡、仓储机器人、无人机测绘、安防监控等对三维感知有强烈需求。这部分市场规模虽小但增速更高(预计2024-29年CAGR达56.3%[67]),成为厂商差异化竞争的蓝海领域。此外,政府政策也是重要助力——中国将激光雷达纳入“新基建”和智能网联汽车扶持范畴,欧洲Euro NCAP也将激光雷达纳入安全评级加分项。这些驱动因素共同促进行业高速发展。
主要竞争对手
竞争优势

财务分析

增长潜力
盈利能力
现金流
财务健康度
风险评估

管理层与股东背景分析

投资视野分析

短期投资观点

长期投资观点

综合评级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