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司尚处于快速扩张期,追求占领市场份额,因此总体薄利多销。单位售价(ASP)方面,随着出货量暴增呈下降趋势:早期高线束机械激光雷达售价数万美元,而近期大批量交付的ADAS雷达(如AT128)单价已降至几千元人民币级别。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仅增10.7%[20],但销量可能增长数倍,显示ASP显著降低。这符合车载雷达大规模前装时“用价格换市场”的策略。毛利结构上,硬件销售毛利率在40%左右,硬件毛利=售价–制造成本,规模效应和自主芯片使公司在业内毛利率领先。由于业务模式以直销硬件为主,成本结构中制造成本和材料占比高,研发投入也很大(2024年研发费用8.56亿元,占收入41%[45])。不过公司当年获得了美国OEM的一次性研发补偿款2.03亿元,冲回部分研发成本[46]。期间费用方面,销售费用率约7~9%,行政费用率约15%,研发费用率在40%左右,整体营收规模扩大后费用率正逐步下降[47][48]。公司当前仍在盈亏平衡附近: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小幅为正(非GAAP净利¥1,368.8万)[22],反映出扣除股权激励等非现金开支后主业已接近盈利。未来随着汽车前装项目放量,每个车型定点后有数年稳定供货期,单项目达产后预计回本周期可在1~2年实现(即项目盈亏平衡点),后续将贡献持续利润。因此,公司商业模式在成熟汽车供应链中属于“高研发投入、前期亏损—>规模上量后单位成本下降—>逐步盈利”的典型路径,当前正从投入期向产出期过渡。
0条评论